在我们学佛修法过程当中,如何观各种境相?
怎样观如梦?
《大智度论》说:「如梦者。如梦中无实事。谓之有实。觉已知无。而还自笑。」在《大智度论》当中,是这么样表明,凡是梦呢,是不实在的,那么在梦中呢就好像是实在,当我们醒的時候呢,确实梦就没有了,因此就一笑了之:「嘿,哪里是啊,搞半天是在做的梦嘛,不实在的,结果我还睡在床上。」人亦如是,人生同样就是这个道理,我们人生啊,同样,实际上是梦,没有见本性,见了本性哪怕一分钟,你都晓得是梦。你就晓得,哦,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我,搞半天我网在里头干啥!尽在执著世间法,眼耳鼻舌身意,搞糟了,嘿呀,完蛋了,完蛋了!你就晓得了。所以说要明心见性,要求你们察见般若,以三般若来取境,来证无相之相、无得之相。在《大智度论》又继续说啊:「诸结使眠中。实而无著。待到觉時。乃知无实。亦还自笑。」就是说,无始以来而实沉迷之中啊,实在没有具体的这么一种现象,那么都是空。但是呢,由於众生所迷,就执於诸结使眠之中,就昏沉坠墮,网得六极所堪,而贪色声香味之著,觉悟不了。如果一旦他觉悟的時候呢,马上就知道不实在了,同样就一笑了之。这是说人在睡梦之中,见诸境相,己亦亲临,就自己亲自去走进去了,苦乐悲欢,无所不有,以为实事,待到醒觉,一无所有,乃知是梦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
怎样观如影?
我们怎样去观如影子呢?《大智度论》说:「如影者。但可见而不可捉。诸法亦如是。眼根等见闻觉知。」《大智度论》说得非常清楚啊,如影呢,就是见得到的而实在是没有的东西、拿不到的東西,眼根和见闻同样去体受这个如影的境界。比如我们现在对门啊,那儿庭院里面的镜子,我们走进去的时候,看得清清楚楚的,简直完全存在,但是里面确实是影子啊,但可见而不可捉,就是说要想去把它逮住是逮不住的,此说明镜中的影子是不实在的,所以捉不到。如若欲捉镜中之影,当回光自捉,即自捉自体,镜中显影自然捉之。那么,我们要想真正地把它捉到呢,就只有往自己的身上抓,就抓到它了,你不往自己的身上抓就抓不到它,那么这里指的抓是什么抓?就指的对面的影子不可捉,那么反转过来,我们应该回光来返照我们自己,不执著其影子而自性现前的意思,这个含义是这么一个含义啊?心不向外驰求。
又如于日光明耀之日,常察见水泥公路程达里许,一里路左右的地方,特別是你开著汽车啊,最容易看到的,可见到江河水流倒影依然,碧清明现,而于近处则一无所有。那么走近一看的時候,什么都没有了,故知光幻之显,实则如影故,所以这个就叫做光幻。这个事实,在成灌公路,好多个人都看到,我们在汽车上,我说这就是如影的道理。看到公路上的水,嗨呀,真是清楚得很,好多人从水里头走的嘛,那么,走近了,又没有了。汽车也在水里头开,它不是一丁点儿水,简直是在江面、海面上开,水还在闪动,水还在哗哗的,你说似像非像吗?不,完全是水,可以说。当时看到的还有些哪些人呵,反正有好多个人,在成灌公路最容易出现的,哦,她都看到了的。所以说这就是不实之影子了。那么,到底水是从哪里来的?是如幻影或者如光所聚,因缘和合光照而生,一是所生之水。那么,因此走进去了以后,实际上又没有了,所以说它叫虚假无实,在现实生活事物中,亦是如影,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的事物中呢,同样是如影子,是可见而不实,故不可得。又告诉你们了,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事物中,一切如影子一样,不实在的、虚的,因此,不必要去执著它,暂時的,一会儿就没有的。所谓的一会儿,或者是顷刻之间,或者是几天,或者是几年,总的一句,時间是由世事、事物之而推、而积聚所成,但是终归会没有,因此是空,不可得的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
怎样观如乾闼婆城?
以日光初出,折射海中之气,时有幻显庄严楼台是名蜃楼,隨日光之转,楼台自无,众生因缘共业所成,亦时有所见初境显之。这个乾闼婆城啊,它是日光初出来的时间,射照在海里头啊,它是一种特殊的日光,遇到某种云层隔着而产生的。有时候啊,看到有庄严的楼台亭阁,古代的和现代的,等等,都会显出来,那么这个显出来的现象呢就叫做乾闼婆城。中国显过好几次的了,乾闼婆城在南海最容易出现,电视里头还拍下来播放了的,就是蜃楼,好多人在河边围着看啊。那么日光逐步升高以后呢,这个乾闼婆城也就自然消失,就没有了,也是不实在的,也是空幻的。大乘行者,尤为真言行者,修至三品悉地宮时,可见下品诸天宮及修罗宮。就是大乘行者啊,只要一进入、修到了三品悉地宮的时候,就是说啊,修到三业相应的时候,身、口、意三业都得到了相应以后的成就妙果,到了这么一步,初取得这么一步,上品的境界就要生密严净土,那么中品呢,就是十方净土,就是十万亿净土、无始的净土,如严净、西方极乐世界等等,这些就是中品境界。上品呢,当然就高一等,它叫密严净土。下品呢,就生于诸天、修罗宮啊那些,就是阿修罗,修罗所居之所啊。当然另外也有最高无上的法,能让你当时进入密严净土,当时进入,就是马上进入啊!那是觉行法,不在这里讲。那么概括地说,只有密严净土是超过三界之上的,除此而外,中品、下品都还在三界之列。行者于此诸相当作乾闼婆城,众生在现实生活事物中亦应观之如是。我们的行者呀,到了这一步了,任运自如,可以去天上,玉皇大帝招待你吃饭,等等等等,乃至于天女给你送供,到极乐世界、到阿修罗城国等,那么都要作如幻观。到这一步都要你如幻观,不然你又执着在情识里头,你谨防又要糟糕。你说嗨呀,成就得这么高,还要这样啊?必須如此,最后才能成为菩萨,乃至於最后才能得到成就,否则是不行的。普通众生呢?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呢?更应該作乾闼婆城观。那么大的本事,那么现实的東西,移山倒海等等本事都存在,都要觉得是幻化,何況现在普通生活的境界、普通凡夫的生活?一切都不要把它看重了,要作乾闼婆城观,要观如虚幻不实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
怎样观如响?
比如入深山或空殿之中,于静无人时能出异音之响。在深山或者是空殿里头的时候,一用功静下来的时候,经常听到异声的响动,特別是深山里头,有时「嚯……」,要听到「哈哈哈」的笑声,有时候洞里头可以听到音乐,或石头「梆梆」就垮了,结果去看,什么都没有。有此空谷的古房,最容易发出这类的响声。那么响了没有?响了,但是如幻的、假的,在人多的地方听到,响没有?响了,也是如幻、是假的,走到成都市中心盐市口,响没有?响了,也是如幻、是假的,先作这种观,先有这种理解,知道万法皆是不实的,最后进入深一步的境界啊,它就会真正的如梦幻泡影。
比如张凤池先生,他在盐市口破重关,突然看到,这抬着他的轿子怎么如梦幻泡影呢?就住入外空境了,他就用手一揽,轿杆就被揽过了的嘛,哎,他就想到干脆我下去,一纵就空了,人家抬个空轿子。他就从那墙壁一钻,而钻到别人的屋里头去了,就真正的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了,他证到这个程度。但此时,这位老人非常有功底,因为他的学识很高,他对佛法啊是研究精深,而且他自己的证境证德是毫不含糊,正知正见,是十分清明了觉,所以从来不执着,作如响观,从来就没有认为这是实在的,后来证到了大成就的境界。
无论是什么大响小响声,凡是听到这种响声,都不要认为是实在的。世俗上的普通人就认为它是真的,等於是好像到了城市的闹声认为是真实的一样,实际上是分別心造成的。这里再三告诉我们,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又说成分別心?意思就是说,你没有分別心了,自然这些东西就不存在了。所闻响者无生无灭,听闻到的响声,它响起来的时候,没有的,於自性空,那么它消失了,也不是就没有了,於幻化转,无生无灭,根本与我们的自性没有关联的东西,自性中没有这个东西的。非有非无也,悟般若之人观诸声响皆为菩提妙音,悟般若的人观到一切声响都是菩提的妙音,故而不执。他根本不执着,要观菩提妙音。那是不是就想:哎呀,好好听啊。你一认为好听,就起心动念,就不是般若了,不要执著才是菩提妙音。我们现实生活之诸响均为非实,当作虚响之观。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响,都是虚响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
怎样观如水月?
人生于世,悉皆六大虚幻和合缘生,实则如「水月」,水月者如清水中见月亮,其相实有,用手取之则无,尔际实非水中有月,所见月者幻显所成。就是说啊,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,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,一切都是六大虚幻和合生成的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而组成,实际上等于就是水月,就相当于清水里头看到一轮明月,看得清清楚楚的,但是,清水一动,明月就不存在了。那么,我们用手去摸它的时候,月亮也没有了,实际上是月亮在天空所倒影下来。但是天空是否有月呢?天空也无月,也是虚幻的。为什么说虚幻?这里又告诉同学们了,你们的身体本身都是虚幻,因此月亮也是虚幻,凡是四大之体都是虚幻,都是住入成住坏空的东西,都是当体即空的东西,怎么不是虚幻呢?所以,在现实生活中,一切有为之法,悉皆应作水月观。我们把所有一切事情都要看作水月,都不实在。看、观,还要实在地证啊,证到如水月的境界,这里处处叫你们观,当然,你们能证就更好了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
怎样观如浮泡?
浮泡者如天下雨时,落于水中所起之泡,这个浮泡啊,就好像天上在下雨的时间,落在水里头,它「得儿」一打,一下就散了。又好像是大河中的水,冲在岩石上一碰的时间,水一急,气流一和掺,冲在气泡中间,就产生泡,但是它会刹那泯灭的,一下就散了。因此啊,所呈现的一切泡影都是虚幻不实的,会刹那消失的。但尽管是泡子,泡子的大小、各种显现,都是属於水性一味。这个道理非常之深,这里讲明了一个真空即是妙有的道理了。就是一切现象,虽然是幻化,如若不执,则妙有化为真空,如若执起,则妙有成为凡俗幻境,它的差距就在这里,不能执着,要知道水性一味。如众生异別于诸佛菩萨,但法性乃属一味平等,就是说,众生跟佛菩萨虽然是有差別的,实际上他们的本性是平等的,一样,没有高低,差別只在迷悟之间。众生迷其六大假合之身,众生迷到六大假合的这个身体以后啊,就不晓得他们的身体属于浮泡。诸佛证得此理,故知而观一切有情,世间诸法如浮泡,就是世间的一切法如浮泡,由是得知在日常生活中之一切,均作浮泡观之。众生跟诸佛菩萨的差距就是,众生呢就是迷,用六根执五蕴、执我法二执而生存于世界,诸佛呢就是六根平等,空寂五蕴,五蕴实显於妙有而不空五蕴,诸佛是实显於妙有而不空五蕴,不需要去空五蕴,不需要去证菩提。一切幻显皆属妙有,皆是般若之智,而证得实相妙有以后才能转幻成妙,在这么一种境界上,就知道一切皆是浮泡。这个道理就愈讲愈深了,你们愈来愈要开始坐飞机了,我跟你们说。前面讲要空五蕴,现在几句话突然说五蕴不需要空,这你们就很不易听懂了。这里面啊,有证得比较高的,比如说他就能听懂,这是真空妙有的关系了。但是,先不要管,总之一切作为浮泡,先空寂五蕴再说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