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蕴--《藉心经说真谛》中有关五蕴部分内容

摘要色是众生世界之一切色法,即四大之体,情器二界诸有相者起碍之障。所谓起碍之障者,即是有质之碍。如我今所坐之位,与此同时,另一人则不能坐,因我体色相碍其坐位之故。这里说明什么呢,专讲的...

什么是五蕴?什么叫了?

何为“照见”?

什么是色蕴?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色蕴”

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蕴”

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想蕴”?

什么教行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行蕴”?

五蕴中哪一个是心的本体?它统哪三蕴?

五蕴是哪五条?为什么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?何为幻有?

般若学佛

什么是五蕴?什么叫了?

「五蕴」即是「五阴」的意思。蕴者是积聚之意,这里指的蕴就是积聚。也叫“蕴(wen)”,就是看哪一个地方的口音啊,我们就说它“五蕴”,它是积聚。阴者盖覆之意,此指众生之一切,物质之体和意识分别,即由五法积聚成身。这里指的它是积聚盖覆啊,那么是指的什么积聚盖覆?就是我们同学们、那些没有悟道的和一些普通初入门的以及明白了体性真义、法相道理但还不透彻的、同是如此,指众生之一切物质之体和意识分别即由五蕴、五法积聚成身的,就是由色受想行识积聚,组合成的一个身体,这样组合起来的。实则乃积聚一切尘劳生死烦恼诸苦业果。实际上积聚的啥?你的身体吗?是积聚的你们的一切尘劳、生死烦恼、一切苦。在座的同学们好好回忆,是不是一切苦?哪个是幸福啊?快乐的时间也是苦的时候。五蕴不空,故生死不了。因此五蕴空不了,把这个身体空不了,生死就不了。从物质方面讲,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那么识呢,是灵知心识,现在是讲五蕴,五蕴是具体起用觉受,被套住的一种锁链,五蕴不空,生死就了不到了。

什么叫了?了就是解脱,就不再生、不再死,就叫了。

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

般若学佛

何为“照见”?

了悟法界一切诸法,有为无为,诸法皆空,故无一可见之相而见其相,即是“照者以达诸法之空”。照呢,目的就是达到诸法的空,“见者以证实相之有”。小心混淆了啊,同学们。见者呢要得实相的有,刚才说没有,马上又说有了,那么这里的有就属于真空之中的妙有,对万物不成分别之有,是这个有。空有无着之照,是名照见。就是说空与有不执着的这种照呢,就叫照见,空有无分,空有无着,空有圆融而不执,就是叫照见。
完整法义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01

般若学佛

什么是色蕴?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色蕴”

五蕴者,色受想行识。色是众生世界之一切色法,即四大之体,情器二界诸有相者起碍之障。所谓起碍之障者,即是有质之碍。如我今所坐之位,与此同时,另一人则不能坐,因我体色相碍其坐位之故。这里就说明什么呢,专讲的是色了,色受想行识,第一就讲色蕴。色呢,就是起碍之障,就是我们所看得到的东西,看到了以后,它就是具体的形象形色。比如我们这个录音机吧,它在我们的眼前摆着是一个色体,那么里头装有一盘磁带,磁带也是一个色体,实在的物质,它就起碍之障了,假如说另外一个人想用它来听另外的音乐就不可能,为什么?里面有一盘磁带,这一盘磁带装在里面的,要把另外一盘磁带放进去,就必须要把先前的它取出来,另外一盘磁带才能放进去。凡是色物之体、色蕴之体,就是实在的、物质性的色体,和心物性意想性的色体,起碍之障。比如说我坐在这个位子上,给同学们开示《心经》道理,另外一位同学想:我也想来说一下,那么你就只能坐在你那儿说了,你要到我这个位置上来说的话,就必须等我离开以后你才能坐上来,因为我现在坐在这个地方的是色相,起碍之障,障到的这个位置你就不能再进来。归根结底把它说穿了,所谓色就是具体一种东西、一种实在的物体,这就是一种色体,起碍之质障。如我手中现在拿的这本书,书亦复占其当体空间之位,那么就占到这个空间的位了,另一物则不能同位相存,如若相存、单显,其中一物必“无常”转之。就是说,比如这个色物,我们这本书也是一种色蕴、色相,它是具体一种物体,拿在我的手里头的,那么当体空间就被占去了,占的什么空间?就是这个位置,如果这个位置要被另外一种东西占去,要被这个茶盅盖占去,这本书或者是这个茶盅盖,它们两个要单一相存的话,必须这本书要无常转之。所谓无常,就要放下这本书,茶盅盖才到得了这个位置。凡是色物,就是起碍之障质。色呢,就是情器世界的体,是无常有为的质碍,也就是给同学们说啊,凡物是色、色蕴,就是具体的情器之体、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一切,我们所能见的具体有体有形的东西,它起障碍的作用,能占去它本身一定的位置的作用的就叫色。今后说什么叫色,你们就晓得了呵。我随便指一样东西,这个属于五蕴中的?你说是色。我指到那个水,你说色。因为它虽然是软的,同样是色体,懂了没有啊?现在大家就明白了,五蕴中的色体啊。那么我们人呢,我们人的身体上、我们的肉,你看,好大的一堆在那儿坐着,我们的衣服还包住,还有你们的地板,这些都是色。
完整法义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04~205

般若学佛

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受蕴”

受是接受义,为领纳一切虚妄,入世诸相,指众生之六根对六尘时所产生之觉受。色受想行识,第二条讲受蕴。受蕴就是接受一切、感觉一切,为领纳一切的虚妄,为什么说是虚妄?所有外界的一切现象、所有内因产生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。入世诸相,指众生之六根对六尘时产生之觉受,那么,众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,就要对色声香味触法,就要对六尘,外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。你想嘛,眼耳鼻舌身意,眼睛它就要对色,眼睛就要看实在的东西。刚才说的色法,就全部被它看。耳根就要对声尘,尘也叫境,那么耳朵就要听到,听声音,听一切声音,它就是一种尘境关系。这里呢就指众生的六根在对六尘的时候产生的觉受,它为什么产生觉受,由于意识一分别,它就产生觉受了。假如声音一大了,或者产生一种异叫之声,就会一下吓倒,或看到一个很凶恶的形象,也会吓倒,看到一个很殊勝的、很庄严的形象,就会感到无限的舒畅和高兴。遇到风一吹啊,零下二十度啊,就冷得发抖,但是温度一适合於身体的时候,就感得到是一种喜悦之受。受啊,就是由于意识分别而身体所接触的一切受纳的感受,就叫受。如冷暖、痛痒、苦乐、悲欢等。这些都是受在接受的啊,这不是光在讲理论,同学们啊,你们要结合到你们想啊,这完全就在说你们自己的、告诉你们自己去体会你们的这个现实,书上是名词,但是实质上就是如此啊。
受,心所所属,受蕴是直接属心所所管的,就是意识所管。
(完整法义请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)

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想蕴”?

色受想,第三想蕴了。想是想像,然后还要分别,如想一电视机,想其整体随想局部,又支分异别部件、色形,故想中即含分别义。我们就搬个电视机来,一下看到以后,然后就开始想像分别。为什么我这儿又说到电视机的问题了,同学们,因为我写这个的时候,我的侧边正有个电视机。我这个人啊,讲佛法喜欢当体看到什么拿什么来打譬喻,看到电视机呢,我就想到众生就是如是观的,就观察了一下,因此我就把它写出来了。想像分别,就等于是想一个电视机,想到它的整体以后啊,然后就随想它的局部,看到它这个荧光屏,看是不是拱起的还是平的,有多大,它能收几个频道,是日本的还是美国的、澳大利亚的,就开始产生分别,因此想是想像还要分别。又支分异别部件,同时还想,嗯,这个是中外组装,我这个电视机是,里面还焊了什么什么铜的,就分别它的部件,很细的,这样叫荧光屏,那样子叫电子管,这个叫扬声器,所有东西就从意识里边开始分别了,同时还看色形,红颜色的,呵没有那个灰黑色的好看,这个太俗气了,这也就是想,产生出若干种分别。故想中即含分别义,因此想里头就自然有分别。《俱舍论》卷一说:“想蕴谓能取相为体。即能执取青黄、长短、男女、怨亲、苦乐等相。”《俱舍论》卷一当中说的,想蕴呢,它主要是取相为体的,它把这个相取出来,就作为体来观想了,如果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东西,它不会无中生有的去想的。那么那种无中生有想有没有?有,但是它是有依缘而想,它要先依在某一种缘上,然后随着那个缘再推进去想,这就是世智推想,就容易变成科学家的。他想的这个东西,嗯,这儿再弄个啥,莫如某个机器上的那个零件再安装在这儿上面,不是就可以煮饭了吗?然后他就等等等等等等想下去了。就我刚才举这个例子啊,就如这位同学他们那个电割机一样的,他就先要依附于一个体,依附于一个氢氧源焊割机,然后想到这个东西火力大,那么煮饭吃又何尝不用它呢?但必须要依附于一个氢氧源焊割机上,他才会推想下去,所以说要取相为体,取了具体的形象作为体。即能执取青黄、长短、宽窄、软硬等等,乃至于在人当中,男的、女的,他跟我是亲人,他是坏蛋,曾经对我不好,这个人对我是最好,苦乐等相,想蕴就来分别这些。想属心所,取心所缘起境界之分别,想是属心所所摄的,属意识所摄,它取心所缘境之分别。

完整法义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07-208

般若学佛

什么教行如何理解五蕴中的“行蕴”?

行乃造作迁流义。然后就讲到行了,行蕴,行蕴是专门造作、迁流的。由于思之心所缘境,念念如珠串续运转不断,行是整天在行动,一切观念都在运转行动。行是若干种行哟,不只是身体动叫行,眼行,两边看这都叫行,等等,行是一切动作,迁流不住的,故造作黑白二业。行要专门去造做坏事的业力和做好事的业力,坏事也有因果,好事也有因果,两种都是因果,两种因果都是要让同学们堕落的,两种因果都要让众生堕落的。做好事就不堕落了?好事同样堕落,起心动念就落入凡夫的嘛,咋不堕落呢?但是做好事是落在善业当中,坏事是落在恶业当中,两种都是业,有业就没有了脱生死。起心动念即是轮回中众生的嘛,只有般若才不堕落嘛,只有进入如来藏心境界才不堕落嘛,因此,黑白二业都要堕落,但是这里补充一句,黑业呢就要堕恶道,白业呢就堕善道,就只是这么样一种形式而已,但是必定是凡夫所为,晓得不?行要造作黑白二业,因果律全部是行所造成的,所缚于轮回之中,只要有行了,因果就把你缚住了,就捆绑住,在轮回里头拴起来,不准出去哦,有一分一意一念都不准走的。

完整法义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08-209

般若学佛

五蕴中哪一个是心的本体?它统哪三蕴?

受想行识,就是受想行识这么四蕴,指的是精神现象,叫做心法,它就属于我们的心识、意识分别之法。受想行是心所具法,这里是指的三蕴,三蕴受蕴、想蕴、行蕴,是指的心所具法。由于上面的色受想行识是昨天讲的,所以要结合到昨天的回忆才能听懂今天的。受想行呢是属于心法,就是心所摄的法,因为它属心所所管,因此就称为心所。你们经常听到有关佛法哲理逻辑推理的时候,随时谈到心所两个字,能所皆忘啊这些,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了,要好好听啊。识乃心之本体,就是说意识啊,我们的思维动态,它是心的本体,体统三蕴故谓之心王。这个体呢就是心,心呢它统三蕴,所以称为心王。统哪三蕴呢?就统的是受想行,受想行都是心分别所出,所以说就把它们统到的,故称为心王。
完整法义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23

般若学佛

五蕴是哪五条?为什么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?何为幻有?


        五蕴是这么五条,哪五条呢?即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色就是你们眼面前这个形象、这种身体,实实在在的,实际上它是无常的,归根结底都会坏,归根结底都会老,一天天老下去,这就是幻化的假象,能坏的就不是常的,就是无常,因此色体是无常的、幻化的、变异的、假的。那么受呢,一切觉受、一切感触也是无常的、幻化的,都在衰竭、都在衰退,不会永恒不变的。年轻时代,身体很好、很了不起,一到了年纪大了、壮年了,身体慢慢就不行了,就得加衣服,夏天来了也受不了热,抵抗力也一起减弱,那么平常甚至于药都要多吃一些,因此就可以体会到受蕴也在不断的变化。触受也不同,感觉也不同,吃东西也不会很香了,就是说一切触受之触感啊包括温寒冷暖对他的刺激都在无常。想蕴也在变,年轻、少年时代记忆力非常好,分别力也强,一到老年时候,说的话甚至就记不得了,说不定你们家里头哪一位,乃至于我们这儿年纪大的,你说:“走的时候你把门关上啊!”等一会儿他就忘了,什么都不知道关了,甚至于有些人很糊涂很糊涂,糊涂得来很严重。我们那个劳动村啊,就有一位老年人,八十多岁了,这位老年人姓郭,叫郭爷爷,他本来年轻时代是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,非常聪明,也懂电工,电是做得非常之好。由于他想蕴一衰竭,进入模糊状态,就什么都不知道了,他看到他们家里的电视机播放完了,儿女、孙儿都走完了,哎呀,他就着急得很啦,不知从哪里去关,也不敢去拉开关,嗨,他突然就想起了一个妙法,他想这个办法肯定就能把它弄住,就拿了一个很快的剪刀,就去剪断那个电源线,结果剪刀去一压,一下触电,加上他的脚又光脚踩在地上,“啪”的一烧,他幸好还来得很快,剪刀一丢,但是哪晓得一下就短路了,当场那个电视机的荧光屏就“哗”一声爆炸得粉碎。当然,我举的例子也许不一定很恰当,但是同学们自己,你们还有很多很多能想像到的,比我都丰富的地方,你们慢慢去想。想蕴同样是如此,那么想蕴既然在无常,它也是假象,也在衰竭。
        行蕴呢,就更说明问题了,越到后面,人的精力越衰退,乃至于年纪很大的时候还要让人搀扶着才能走动,而做任何行动都不如最壮年时代,但这里指的是身行,心行同样如此,也在衰竭,这种衰竭不是说它的行就慢慢住入空寂了,是不是就有功夫了,就不动了,不是这么一回事,它是无常了,进入无常境界,慢慢就要离解了,也叫分解,到最后亡故之时,就四大分解,六大离散,就离开了。
        识蕴亦复如是,色受想行识,识蕴是心识、一切分别的,当然它随到四蕴起用。那么,四蕴由于藉识分别力不强,这个识蕴呢也就相应不够了,同样衰竭愈下,最后就住入成住坏空。因此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,它们互相和用才能产生作用,不互用就没有作用,所以叫做幻有。何为幻有?就是暂时有而实没有、实无,如露如梦如烟如云,本无实际固定形状,无常虚幻,如雷电于虚空,见时即灭时,暂时有都是假的,所以就叫幻有。

完整法义详见《藉心经说真谛》p224

般若学佛

继续阅读
 
xuefo
  • 本文由 xuefo 发表于2021-04-13 16:08:1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rxuefo.com/4502.html
  • 色蕴
  • 想蕴
  • 受蕴